带你看看二十年前的苹果Mac电脑展!
今天这篇数码“讲古”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就写成看图说话的长文吧!这些照片拍摄于2002年7月29日的上海展览中心,内容是“第九届上海国际家用电脑与信息家电展览会”。
这里必须要说明两点:1、我现在在网络上已经查不到关于这个展的相关信息了,只知道大概是一年一届的样子,但具体到什么时候停办已无考据;2、这是我于2002年6月正式加入PChome后面对的第一个大型科技展会,所以当天很是兴冲冲的背着奥林巴斯C-2100uz就去了现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照片,都是用这台200w像素的10X变焦相机拍摄的。
首先来给大家看几张当时家用电脑/笔记本的样子吧!在2002年,家用电脑的概念在上海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有条件的家长都舍得投资大几千甚至上万给孩子搞一台放在家里。当然,孩子们到底是拿它来学知识还是玩游戏看光盘那就天晓得了。
当时的家用电脑基本都在使用英特尔奔腾3/4或赛扬处理器,主机多已经配备了10GB以上的硬盘以及光驱。由于主打“多媒体”概念,所以带有一定游戏性能的显卡、声卡以及音箱已成标配。显示器方面,尽管15-17寸的LCD液晶显示器已经初露端倪,但由于价格比较贵且色彩/响应速度等指标都不太好,所以传统的CRT显示器依然是主流。
在那个时代,虽然去电脑城买零件自己DIY攒机已经很常见,但由于对电脑缺乏了解,很多预算较充足的家庭依然把购买品牌电脑主机作为购买的首选。除了大家熟悉的戴尔、联想、惠普、acer外,类似TCL、实达、同方等也是当时家用电脑中的热门品牌。
不过,这次展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这些运行Windows系统的PC,而是由当时上海的苹果电脑爱好者与经销商联合组织的一场Mac展示活动!是的,在这些外观晶莹剔透、科幻时尚的苹果Mac、PowerBook面前,那些WINPC看起来简直“弱爆了”!
事实上,尽管我都已经加入了PChome成为一名“业内人员”,但我在当时对苹果电脑依旧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型号都是只闻其名而从未见过真身。所以,当我首次看到展台上造型如同“台灯”一般简洁优美,典雅轻盈的iMac G4后,在现场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是流连忘返,心中一遍遍的念叨着“怎么可能会有这么漂亮的电脑?!”嗯,由于有iMac G4存在,我马上对整个展览上的其他电脑都变得不屑一顾起来,即使旁边的Power Mac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强的算力也不算什么...
但是,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撼来得快也去得快。在现场体验了半个小时的iMac G4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它的喜爱消退了。原因很简单:首先,Windows和当时MAC OS毕竟有较大差异,对于没有任何苹果操作经验的我而言,拿着只有单键的USB Mouse实在用不惯;
其次,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当时)苹果系统上基本没有什么中文游戏软件,市面上也没有多少盗版软件可买。因此,当时只有单位和广告/设计专业人士才会购买苹果电脑云云...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是当时的工作人员对我这种苹果小白的“友善劝退”,但他确实打消了我对苹果电脑进一步关注了解的念头。事实上,当时的PChome确实也只关心Windows系统下的软硬件产品,因此在我工作范围内也接触不到或没有必要接触苹果的产品。
在得到这种认知后,我的看展速度又重新加快起来——即使后面有很精彩的历代经典苹果电脑的展览,我也只是一瞥而过。而我下一次再与苹果发生交集,还是要到n多年后朋友送我一台iTouch之后了。
哦,顺便说下,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到苹果iPod(一代)并好奇地试听了一下。呃,能放1000首歌真的很棒,但四千多元的售价未免也太贵了(比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都要高)...买不起,告辞!
————————
哇塞,又被我找到了一点珍贵的老照片!这几张照片拍摄于2002年7月29日,我当时正乘坐从浦西“江边码头”到浦东“周家渡”(对,就是最近那个‘很出风头’的周家渡街道的由来)的轮渡。我在轮渡上拍摄了几张正在建设中的卢浦大桥剪影。
这座大桥开工于2000年10月、2002年10月7日合拢、2003年6月28日通车。这座大桥是继南浦、杨浦大桥后的上海市区第三座跨江大桥,也是我心目中最美的一座大桥。目前卢浦大桥是上海南北高架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日常从浦东公司前往浦西最常走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