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问“心”的旅程

枫枞心晴 枫枞心晴 2016-12-26 09:23

在当下,旅行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远或近;或短或长;或独自上路;或合家出游。

这其中,却有一场旅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旅程的起点,从一个名字开始——王阳明

83caa1eafe959391d45ac7382053e61c.jpg

无论你是皓首穷经的史学大咔,或是《明朝那些事》这类通俗读物的爱好者,“王阳明”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阳明心学的关键词也每每见诸于报端。这位心学的集大成者,人称“真三不朽”的圣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2016年的10月,我有幸参加了宁波广电集团组织的“知行合一·重走阳明路”大型跨媒体行动。沿着阳明先生的人生轨迹,历时10天,行程3000多公里,跨越5个省区,在实地寻访中感受、体悟阳明先生悟道立功、著书立说的心路历程。

第一站:宁波余姚

我们熟知的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乃其别号。因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后世多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的出生地,就是我的故乡——宁波余姚。我们的旅程,就是从阳明先生的故居——瑞云楼启程的。

a0126bfe9b9590ec6dd76eb4f6a50153.jpg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这里。

00c74aa65a2aee740058c23bcbc61c80.jpg

堂前匾额上的“真三不朽”,即为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了这三条,就有资格成为“圣人”。

第二站:贵州修文县

虽然王阳明自小立志要成为圣人,并且博闻强记,有神童之名,但“求圣”的道路注定不会一路坦途。如果没有得罪权贵,被贬贵州的遭遇,阳明先生或许只是众多古代“才子”中,略有薄名的一员,在仕途辗转中泯然众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如今的修文县,尽管位于相对欠发达的贵州,但城市面貌和沿海发达地区相差不大。而在5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蛮荒。古代中国,贬官放逐是不仅意味着政治前途的毁灭,往往也伴随着生命的终结。毕竟,不是每一个心灰意冷的文弱书生,都经得起烟瘴之地的无情摧残。初到龙场驿的阳明先生甚至找不到栖身的茅屋,只好暂居在一个露天石洞中。阳明先生苦中作乐,研读《易经》,并将这个无名石洞取名为“玩易窝”。

ae93bf65b9e72d2a36627f85b460c234.jpg

f5bef0d8b2698eeb429fe3d8b14feb8e.jpeg

“当一扇门关闭的时候,生活会为你开启另一扇门“。就在这个艰苦但却安静的环境中,阳明先生反思自己求圣之路上的成败得失,日夜思索。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致良知”为核心要义的阳明心学在这个晦暗幽深的山洞中喷薄而出,震古烁今!

顿悟之后的王阳明终于彻底摆脱了愤懑自伤的负面情绪,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流放生活。他在龙场驿授徒讲学,教化百姓。离玩易窝不远的阳明洞,就是他弘道之所。如今以“阳明洞”为核心,这里已经建成了占地200多公顷,规模宏大的“中国阳明文化园”

bacace2244f1beba3d1ad8f69fc61158.jpg

而在修文县的重点中学——修文县第一中学。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制定的学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如一盏明灯,照亮莘莘学子的求知路!

625b7eeead4211b889369c81e6457f13.jpg

第三站:江西赣州崇义县、龙南县

蛰伏贵州的日子里 ,王阳明完成了对“知”的理论构建,而要付诸于“行”的实践检验,王阳明还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好在他没有等得太久。随着宦官刘瑾的到台,1516年,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在其后的多年间, 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民政才能在江西的土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奠定了其“真三不朽“中“立功”的功业基础。

戏文演义中的“巡抚”,往往是坐着八抬大轿的封疆大吏,权势熏天,不可一世。而王阳明当时接手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烫山芋。明朝中叶的南赣地区盗匪丛生,官兵进剿屡屡受挫。朝廷调王阳明去坐镇地方,其实也暗含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心思,未必没有等着看学问大家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的好戏。

而阳明先生再次让人们刮目相看。虚虚实实,灵活机动的战术策略让为患多年的盗匪纷纷落网。这座壁立于崇义县大山深处的《平茶寮碑》,就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赫赫功业。“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文人风骨日渐精致柔媚的明代,阳明先生让我感受到来自煌煌汉唐的豪迈雄浑之气!

ab65f52a34e33be737580dd4e0f8c4aa.jpg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在频频奏凯之余,又切准了盗匪产生的症结。他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审时度势,多管齐下,想方设法从当地百姓的生计着手,从根源上消灭滋生祸乱的土壤。1517年王阳明剿匪胜利路过龙南县的车田村,看到两岸的居民因为水流阻挡往来不便,便建起一座石桥,取名太平桥,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图中此桥为清代重建,旧桥遗址在不远处)

38e89d0580227803574f7f8e6e053bd1.jpg

历经数百年风雨,青山绿水之间的这座名桥见证了王阳明在江西的斐然政绩。在阳明心学理论中,“事上磨练”正是达到“知行合一”重要途径。。在江西省会南昌,明史专家 ,阳明心学研究者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告诉我们,王阳明3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有10多年是在江西度过。他带给当地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人文精神的教化。江西虽然不是王阳明的出生地,但却拥有全国最多的“阳明路”。王阳明在江西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江西也为心学的完善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e04eecfd5a4993cc343a96f375f31d65.jpg

第四站: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人,往往将帝王、圣贤视为天上的星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一统汉室的壮志未酬,星落五丈原。王阳明精彩绚烂的一生,也终于迎来了终点。1529年,57岁的王阳明在广西平乱时因肺病加重,向朝廷请求回家乡修养,当回程的途中路经章江时,病逝在船上。

夜枕着滔滔的章江水,弥留之际的王阳明说出了至今为人们所铭记的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也是他对自己所创立的心学思想最后的解读。

数百年后的1994年,在日本著名的阳明学的专家冈田武彦先生的倡议下,修成纪念亭一座,碑文上书:“王阳明先生落星处”。

ad471bdb6547986b649e994752cf1806.jpg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0天的寻访,是一段问“心”的旅程。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风景,是不是就可以离你近一些?

希望这一路上的所感所悟,能让大家不再只将“知行合一”、“致良知”仅仅作为提升逼格的词汇,而是如我一样,怀着敬意与谦卑,叩开心学殿堂的大门,朝着“致良知”目标,迈出小小的一步。

PS:直接啃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或许对多数人来说难了点。度阴山先生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结合了王阳明的生平传记和心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真心推荐。Kindle上也有电子版。

08b2b16e0602e189c8cf7fb459493d70.png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9 1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