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双手,享受生活,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
安全性高,舒适度不错。
速度一般,而且底盘偏低,担心对道路要求太高。
过往天天开车来回50公里上下班的时候,总是想,如果有一天,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平民化,我可以躺在车里,或是休息或是继续工作,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当然了,要真正实现安全的,可以在现有道路上面高速行驶还是有点远。涉及到了道路以及其他车辆,无人驾驶技术还是要继续发展。不过,在小范围小区域里面进行无人驾驶的话,可行性和实用性就很高了。
因地制宜,发挥长处,让人们能够提早体验到智能无人驾驶技术,这次参与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的试乘,见证了我国在无人驾驶领域上面的发展。
赶到试乘场地,终于一睹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的芳容。和一般照搬现有设计和造型的产品不一样,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的全景式太空乘客座舱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据说这个设计还获得了德国IF设计大奖。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针对的是社区内部的交通为主,同时兼具了观光车的作用,相信未来会在景区或者某些高档会所一类的场合中使用。
从线条而言,符合极简主义的要求,圆润的线条,更有安全感。而车上的元素也是极简,车前后的线条几乎一致,边沿角均采用了倒圆设计。
四个轮子的大小一致,整体感觉离地面的高度不高,怕是对路面适应性有点影响。
抓地力感觉不错,但是底盘貌似偏低。轮子的大小从经验上来判断应该是昌河一类微型货运车的尺寸,现场忘记去探究是实心轮胎还是传统的真空轮胎,从辐带来看更像是叉车一类的实心轮胎。
全车有四个感应器,分别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侧以及前方的顶部和底部,能够分别为左右距离、顶部高度、底部障碍物进行探测。
所以说,其实,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是有方向的。
现在的无人驾驶技术,首先还是要保障安全性。以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他的定位就是把住户从公交、地铁等外部交通口到内部住所、购物街等位置的接驳。小区里面必须要应付儿童、宠物、老人以及各种难以控制的路上人和物件,以及各种突发状况。
通过实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和前方的车辆速度是小于或者等于的话,实地auto无人驾驶通勤车将保持原有的速度,当天我使用一台小米的九号平衡车,速度可以达到18KM/小时,在通勤车前面行驶毫不影响。
而当前车或者行人,速度低于通勤车,通勤车将降速避让,但是貌似不能主动绕过绕过。
而当物品是静止或者趋于静止的,堵塞在通勤车前方,通勤车会缓慢减速,避免意外。实测,哪怕是竖起的手机在地面上,也能感应到。感应能力非常强大。
如果突然有物品闯入行驶轨迹,比方说,我用平衡车从侧面强行切入,通勤车启用紧急停止方案,避免碰撞的发生。
如果车辆或者行人是迎面与通勤车会车,通勤车会放慢速度,判断对方的距离和速度进行降速和避让。
整体而言,通勤车通勤车设定的安全等级极高,能有效避免碰撞以及地面上面不明物品的辗压。
四面环绕玻璃,还有顶部天窗全玻璃,有着良好的采光、通光性,除了通勤,观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车内外2块屏幕显示车辆行进路线,触手可及的人机互动。不过,为了保障安全,车上还是配备了一个礼宾员。
车内有亲肤材质座椅、内饰白色简洁大方,可允许三人乘坐。座椅的舒适度不错,配合空调+新风双循环系统,不会有闷热的问题。
乘坐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以及邀请二维码进行识别,从而实现自动开门。未来,相信礼宾员的角色会取消,实现全面的无人车辆,可以通过App进行预约,并且设定路线。
假设,下着暴雨,从公共车辆或者停车场预约,然后通勤车自动驾驶前来迎接,通过人脸识别或者邀请码上车,然后就可以又舒服又安全地回家。
通勤车还保留着传统的刹车、转向指示灯,后方的行人能够一目了然知道通勤车的动向。
通过短暂的体验,感觉通勤车安全性、舒适性很高。但是底盘不高,怕是对于路面的要求会高出不少的说。
智能性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人脸识别的效率也不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体验App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