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和以往不同,写好本文之后才开始想一个更好的标题,突然发现文中不少样张都是在#劳动节#拍摄的,而
年中策划:残酷记录大公开 亲测孤独指数
众所周知,全球互联网每天都在统计和更新不同的排行榜,有些排行榜比较“甜”,例如幸福指数、宜居城市,有些比较“苦”,例如本文提到的孤独指数,全称“国际孤独等级表”,按照人的孤独程度大致分为十级,如果榜单中的十件事都曾经试过,这类人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新浪众测一直对于笔者而言都是一个分享私生活的平台,所以决定将这些年有意、无意,主动、被迫挑战过孤独指数的记录全部公开,和所有读者感受这份专属情感,一个人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究竟会产生多少情绪?泛起多少波澜?对人生、信仰、三观会有多少改变?
作为孤独指数的第一级,一个人逛超市(强调一下,应该不包括网购的情况)貌似很多人都中了,不少网友经常干吧?当然,个别伙伴因为各种经历、背景,上个厕所都要成群结队,买瓶汽水都要呼朋唤友的话,可能还真的没试过。
不得不说,网购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后越来越流行,很多人都习惯在网上冲浪解决购买日用品、奢侈品等问题,自然也进一步减少了一个人逛实体超市的机会,减少了和那份孤独感接触的机会。
矫情了吧?一个人逛个实体超市就孤独了?还有,为啥一个人逛实体超市就孤独?一个人网购就不会?
请看官们留意一下这份孤独指数榜单,基本都是指线下经历,而不是线上。
笔者愚见是,因为互联网诞生后,拉近人和人距离,降低了沟通交流的成本,消除了不少人的孤独感,此外,有些人渐渐可以脱离正常人际交往活得“自我感觉良好”,又或者通过“虚拟、线上”交流,活得多姿多彩,线上、线下完全是两种人格、人生。
因此,互联网的诞生不仅让原本善于社交的人更加远离孤独,还让一向孤独的人找到其它途径去躲避孤独、转化孤独,或者学会和孤独感共存。
直白一点,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影响孤独指数的准确性,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中。
回到一个人逛超市的问题上,不少网友对这件事还是挺享受的,因为可以更专注地挑心爱的产品,不用被旁边的亲朋好友不停给意见,扰乱正常的购物计划。
然而,当一个人在超市/商店发现新奇有趣的玩意,想第一时间分享这份喜悦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能够第一时间和自己互动、感受这份情感的时候,是不是会有遗憾、不安和失落的瞬间?
经常网购的人无法共鸣这种情感波动?
回想一下,平时把照片、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大半天之后,一个点赞、评论和转发都没有,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滋味。
另一方面,有多少伙伴逛街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逛街?特别喜欢window shopping这个短语,中文意思就是只看不买,没有明显的购物意图,约三五知己出来逛逛街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吹吹水。
如果逛超市/商店/街市的原因就是为了聊天,那么一个人逛的话真的很孤独,失去了交流的意义。
分享身边一位朋友对于逛超市/商店/街市这件事的特殊象征意义。
小时候,每次家里停电,父母都会抱着TA逛友谊商店,直到电力恢复才回家,渐渐地,TA每次碰到停电,就会拉着爸妈的手,喊着去友谊商店。长大后,TA也经常会在友谊商店闲逛,也许逛友谊商店这件事在其眼中,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叫上亲朋好友,早已成为其回味童年生活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一个人逛超市究竟是孤独还是轻松、享受?具体看是为了聊天、分享、交流还是纯粹买东西,以及是否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经历蕴含在其中。
不少白领可能第一时间跳出来否认这是孤独指数的一种。平时经常一个人去7-11打卡,然后继续回去996,或者老是在饭堂一个人吃碟头饭,之后又投身于水深火热的工作之中,难不成那么多人都是孤独的?
注意,这里所指的一个人去餐厅,并不是上述这些体验方式。
情人节、元宵节、白色情人节、520、七夕、圣诞节,这些在大众认知中都应该成双成对就餐的日子中,突然发现有极个别桌子,只有形单影只的画面。
餐厅内温暖、甜蜜、熙熙攘攘的氛围和某些角落的零星人影产生强烈反差对比,这些人一开始可能会被围观群众误以为他们在等人,可是吃完整顿饭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人都是一群孤独的个体,一个人过节。
有些看上去很享受一个人吃饭的伙伴一开始可能会自拍,或者验毒、拍餐厅环境,处于兴奋状态和沉浸于各种幻想之中。
不过,一不留神,才发现对面的座位空空如也,身边的食客们却成双成对,一下子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有时候似乎还看到途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觉得一个人吃饭,还那么兴奋地拍照?
一个人吃饭,尤其是去这种拍拖圣地,每次点餐的时候也挺纠结的,精准把控分量,点得太多没人分享吃不下,点得太少有点亏待自己。
不少独行侠应该也曾经被某个灵魂拷问的难题困住,餐牌上双人套餐平均摊分下来的价格比单人套餐明显省一些,为啥还要点单人套餐,突然,一道闪电劈下来,因为,当下只有一个人吃饭。
一开始相机可能只是想记录面前的牛奶鸡蛋三明治,眼睛却不小心聚焦到镜头以外的画面——一家几口温馨地吃着平凡、简单的午饭,此刻在某些人的眼中却无比珍贵。
以前文章也提过一次难忘的经历(美食广场),眼前的拉面虽然也美味,不过对面小情侣点的双人盘菜仿佛远胜一切人间美食。
有些规模小一点的餐厅,一个人吃饭意味着做好和别人分享一张桌子的心理准备。不少读者估计也曾经碰到去点餐、收银台付完款(先付后吃),回来桌子就被其它人占了,或者本来想体验某家网红打卡点的时候,人满为患,有些桌子虽然有零星空位,却碍于面子不敢走过去“搭台”。
另一段难忘的经历发生在学生时代,那一天逛街逛累了,附近居然一家快餐店、小吃店都没有,眼前只剩下一家茶楼可选,情急之下还是硬着头皮上,第一次尝试了一个人“饮茶”(先吃后付)。
那种滋味有点微妙,一开始侍应看到笔者一个人且年龄比较小,把笔者领到比较靠茶楼里面的座位(担心会“走单”?),一张大桌子?下完单开始等上菜,忽然来了一家人(5~6人),坐在笔者对面,过了一会儿也下完单。
当笔者和那家人的点心陆续上桌之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那家人似乎比较担心笔者是蹭吃的,一直把旋转盘的东西往桌子上撤下来,不敢放在旋转盘上面,场面一度哭笑不得。
就这样,在担心别人以为笔者没钱结账,以及担心别人会以为笔者想蹭其它桌子的点心吃,这样那样的忐忑情绪下,吃完一顿难忘的下午茶。
小结,如果去餐厅纯粹只是为了享受餐厅的氛围和美食,那么是否成双成对没什么太大关系,只要尽量别看四周的人群即可。然而,如果是为了应节、聚餐、庆祝,体验那种节假日天伦之乐,尽量不要一个人去餐厅,尤其是心理抗打击能力弱的伙伴,很容易胡思乱想。
挑战失败,截至投稿日为止,笔者也从来没有或者说没打算过一个人去咖啡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总觉得有些地方就像婚礼教堂一样,这辈子起码得找个对象才可以去,所以自那时候开始,每次一个人经过咖啡店门口,都会停下脚步,记录那一刻的心情。
有期待、有失落、有希望、有不甘心......
咖啡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每个人前往这里都有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朝向、形状、风格的座位,也有不同的需求。举个例子,不少伙伴喜欢坐在靠近窗边的座位,或许未必都是因为寂寞、孤单,然而,也有不少正正就是觉得身边缺少一个人陪伴自己,所谓“朋友”有时候连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咖啡店的选址再高级,也难以掩饰阵阵孤独感,有时候翻看照片和视频,不禁慨叹,原来这座城市的寂寞人士还不少,或许他们并不是都单身,然而,起码有些时候,他们是一个人的,独处的时候是享受还是被迫享受?
也不是所有的咖啡店都会勾起伤感的情绪,有些分店的门口每次经过都会勾起幸福的回忆,爸妈教会了心爱的孩子如何骑自行车。
强烈建议读者们一定要找机会从高处特殊角度拍摄一下某家咖啡店的招牌,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滋味。
虽然连锁咖啡店的装修风格都基本保持一致,不过细看却又略有不同。正如店里的客人偶尔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经历,却又不尽相同。
不少看官肯定很好奇,为啥笔者可以那么坚持和自制,经过那么多次咖啡店,居然一次也没有进去买过咖啡?
太贵了,一杯咖啡够吃一顿午餐了。
大晚上喝咖啡睡不着,还是算吧。
人太多,减少聚集,还是去别的店。
刚买了新手机,这个月要省钱,下个月再喝......
心里清楚,诸如此类的所谓原因都是借口,真正的理由上文早就解释过,没有TA,走进去的动力和意义也没有。
Maybe one day,our photos will appear in this album.
实不相瞒,没看到“国际孤独等级表”排名前,一直觉得一个人看电影这件事是很悲惨的,会排在更加靠前的位置,没想到那么快就轮到聊这件事。
大概是21年年底左右,为了完成本文的素材累积,同时也是为了新浪众测平台和广大粉丝,终于实现了人生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这件事。
首先是选址,究竟挑哪一家电影院可以减少被身边的伙伴“甜蜜暴击”,因为这种情况实在太常见,拍拖圣地前几位就是电影院。
最终提前大概一个多月左右选好了一家和人生经历比较多交集的电影院。本文暂不讨论,不然篇幅真的......
新浪众测达人们藏龙卧虎,肯定有电影方向的KOL,还记得上图所示的这些电影对应的时间节点往后大概一个多月,广州首映的电影有哪些?笔者最终选中的电影又是哪一部?
答案就在上图,《梅艳芳》。为什么?很多电影发烧友都喜欢去电影院看打斗动作片、战争片、科幻片、灾难片等可以突显临场感、立体声和环回音效之类震撼试觉、听觉或者身、心、灵的作品,爱情、卡通、喜剧等题材的电影一般在线上或者买DVD回家看即可。
只能说,部分认同上述发烧友的观点,以《梅艳芳》为例,身边认识的伙伴都有一种共感,只要看完预告片,就已经锁定那段时间尽量抽时间去电影院看首映,不等DVD或者不在线上看。笔者愚见是,不少爱情片和像《梅艳芳》这种题材的电影,不在电影院看都是一种人生经历的缺失。
也许是太久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这款自助取票机的时候异常兴奋,顺便感谢电影院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有一说一,就算不是一个人去看电影,和亲朋好友去,对上一次早就忘了是什么时候。
实不相瞒,这一次真的是笔者第一次通过线上预购电影票,对上一次看电影还是线下购票相对流行的时代。因此,每一个购票的步骤都很新奇,以前总是父母、亲戚、朋友、同学帮忙选座位,当所有东西都得自己来的时候,原来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选日期、选时间段、选座位、看声明、优惠政策和退改签详情等信息,最终下单成功,感谢上苍,把C位留给很久没有看电影且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的笔者。
顺便体验了一下淘票票这款APP,无论是功能、逻辑、资讯、操作便利、优惠券/会员卡、新人福利等设计上,都可圈可点,没有硬伤。此外,支持电影院类型丰俭由人,比笔者还抠门的伙伴不妨选更便宜一点的电影院(用APP搜索、筛选、排序功能),然后下单。
看电影当天用电子票兑换了实体票之后,趁开场前在小小电影院闲逛了一下。售票区和小吃部合并在一起。
当下的电影院很多都会部署抓娃娃机,顺便让小情侣们减少去一个打卡圣地,一站式服务。
检票后,步入这条像时光隧道一样的走廊,才意识到这些年有很多电影都是通过其它途径看的。
突然想起,待会要戴着口罩看几个小时电影,噢。以前来这家电影院体验过好几次超大厅那种宽敞感,这次有机会体验一下小厅的氛围。(不过话说,那么多年没来,都不知道装修了多少回)
听到坐在后排的影迷觉得银幕有点小,庆幸早一点抢购了好位置,哈哈。
鉴于鄙人是一位“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呆萌小可爱,所以电影播放全程没有拍照或者录视频。
说说体验吧,比较累,这和是否一个人看电影无关,就算多几个人,也不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和旁人交流,庆幸看电影当天座位附近的成双成对过客们都是朋友关系,没有做滋扰行为,和笔者一样,这些结伴同行的陌生人们异常安静,直到剧终,所以整部电影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为啥还累?答案是体力不支,坐到腰酸背痛,或许这就是越来越少人去看电影的其中一个原因,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还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毕竟几个小时。
此图片来自互联网
不过,总有些理由支撑着电影迷锲而不舍地追求这种传统观影体验,例如当一个人开始落泪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的其它人也在悄悄地啜泣或者拭泪,又或者听到陆陆续续有人开始和梅艳芳一起跨时代合唱《夕阳之歌》,电影放映时候有那么几个瞬间,整个电影厅的小空间之中,仿佛出现了幻觉,影迷们一起穿越到那些年,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酱紫看来,一个人看电影看似孤独,然而并不是一件单纯用悲伤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事情。
挑战失败*2。和喝咖啡不同,并不是因为要等到TA一起才愿意去,一个人不想去,而是一个人去吃火锅容易浪费食物,地铁宣教视频不是倡导节约粮食吗?所以修改了一下体验分享的内容,下文会回忆某次和一位亲戚吃火锅的经历,同时推测一下同一场景一个人吃火锅时候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环节PK,验毒。经常下馆子的吃货都知道,火锅的验毒环节有时候会拖得比较久,食物的“个人照”、“集体照”、“三五知己合影”,生的、半生熟的、熟的状态,蘸酱前和蘸酱后的对比图,不同食物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加拍特定的样张,接着还有餐具和厨具定妆照、酱汁区拍摄、水果区拍摄、店内环境拍摄等。
如果碰上茶包和纸巾、牙签等都值得一拍,估计验毒时间进一步延长。
一个人去火锅店,可以肆意地piapiapia,直到海枯石烂、天荒地老,如入无人之境,顶多饿死,哈哈。
两个人以上的话,要看自己是否那位负责煮的角色,如果不是,仍然拥有一定拍摄时间,不过不能太放肆,总不可能拍到同行伙伴有意见才善罢甘休。
第二个环节PK,体力活。一个人和多个人去吃火锅,前者肯定得干活(把生的食物按照一定顺序倒到火锅中,待会再捞起来,不时控制火候等),后者有机会摸鱼,虽说一个人吃火锅吃得少,活干得也不多,然而始终还是得干,总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让侍应生做。
第三个环节PK,分享。包括且不局限于,不能和别人分享好不好吃、新奇品种、难吃top3、好吃top3、餐厅环境、服务态度等,更别提闲话家常之类的事情,从头到尾埋头苦“吃”。
上文提到一个人吃火锅很担心浪费食物(除了大胃王之类的伙伴),点多几个品种或者套餐都不行,间接影响用餐其它体验,例如验毒。
《独家试爱》电影中,女主角和出轨对象在火锅店相遇的时候,店小二道出“一个人”的辛酸,两个人以上才下单火锅,一个人的话,还是叫完粥吃算了。
不少网友挑战成功,都在尝试过一个人吃火锅之后给出评语“终于可以一个人吃一大堆食物,不用分享。”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是乐在其中,不用分享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开心?供不应求的时候可能是,一旦超过某个人的心理缺口,开始供过于求的时候,人就会从追求物质变成向往精神上愉悦和宽慰。
某部电影的女主角抢在蛋糕店降价最后时刻把店内剩下唯一一个生日蛋糕买下来,让同一天生日、苦苦等待降价的小女孩崩溃,之后剧情出现反转,把生日蛋糕和小女孩分享。
继续看看网友分享心得,一个人吃火锅也好,一个人吃披萨也罢,抑或是一个人吃自助餐,或多或少比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得更少,闲话家常、唠嗑、吹水真的有助消化,尤其是一顿饭的尾段,一个人吃饭和几个人聚餐的区别尤为明显。
一个人吃火锅,吃尽了寂寞,一个人吃比萨,尝尽了孤独,一个人吃自助餐,肚子塞满了惆怅和郁结,人生总会因为很多事情,让每一位读者错过和父母围在一起吃饭的机会,错过和亲朋好友定期联谊的时光,乃至错过和最爱的人修复关系的救命稻草,有些饭局没了可以再来,有些却遗憾一生。
有些事情一开始觉得很过瘾,实践之后才发现什么叫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终于抵达唱K的地方,无视一个人给几个人的房费,最重要一个人几个小时唱到够。
难得可以撇下集美们,彻底放飞,不用被嫌弃的眼神催促,可以充分打卡过足瘾再开始唱,只是......
一个人从头到尾负责控制整间房间的音效、光效挺烦的,一个人又要负责点歌又要负责唱真心不太适应,老是担心来不及点下一首歌而影响了上一首歌的发挥,一个人唱K几个小时都不方便上厕所(碰上有些KTV没有独立厕所更尴尬),别以为“个人演唱会”很拉风,唱了一两个小时后声带早就累到不行。
笔者不是典型的路痴,所以一个人唱K不用担心迷路,如果屏幕前的粉丝是,那一个人干这种事的缺点又多一个。
体验到最后,独自去唱K估计只剩下寥寥可数几个好处,其中之一也许就是唱到私密情歌落泪的时候,可以更加肆意和尽情,不必担心被围观群众追问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这个行为在榜单上居然排得那么高,很小的时候就试过了。
长大后脱离长辈们一个人短途/长途旅行,可以选择花大量时间远离尘嚣,去郊外看海,例如把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段“坐穿”,抵达大角山滨海公园,若干年前该线路开通不久,一个人看海就成为当时短期目标之一。
这一两年,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的诞生,增加了另一个在广州看海的便利途径,虽然如上图所示,地铁终点站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转乘公交,附近还有一期、二期南沙湿地公园,百万葵园和南沙水鸟世界生态园这些打卡点。
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深圳地铁11号线有一段海边线路一直让笔者魂牵梦萦,即使离开那座城市那么多年,仍旧念念不忘那种视觉上震撼和慑人的魅力。
在写本文之前,总觉得昔日在深圳打工的时候,拍的那些海边照片都是来自住宿地方附近的深圳湾公园,眺望香港,然后还想一番感慨缘分和吸引力法则,没想到认真翻查历史样张才发现搞错了方向和地点。
原来昔日笔者拍摄最多的深圳海景照片竟然是出自西湾滨海公园、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眺望的并不是香港,而是和广州地铁4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看到的同一片海域。
俗话说得好,兜兜转转,以为这些年自己已经看过很多片海,最终才发现,原来并没有走远。
有一说一,一个人看海在笔者眼中还不算“独”,曾经,为了一个摄影比赛的素材收集,在横跨广州珠江的n座桥上一个人断断续续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行摄志。
每当夜幕降临,看着桥上灯饰闪闪发亮,两岸情侣们卿卿我我,特别羡煞旁人。
每当微风抚脸,见证着热闹的城市车流在桥上穿梭游走,都会觉得一个人拿着手机这个场景分外孤单。
每当在前往拍摄场地的时候迷路,找不到登上跨江大桥的行人道之际,尤其希望有一个人做指路明灯。
每当站在桥上俯瞰整个珠江两岸景色的那一刻,双腿就会不由自主地抖,手持三脚架的时候往桥下看尤为明显。
纵然如此,不过不开心或者迷茫的时候,这些年还是养成了一个人看海、看湖、看江河、看水库或者看小溪的习惯,并不是享受那份孤独感和唏嘘,而是学会欣赏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的景色,学会独处的时候也能够换个方式生活下去。
曾经在河南郑州工作的时候,直到离职之前也一直没开口邀请同事们去附近的游乐园玩,而且当时并不是很想一个人去这种那么欢乐的地方。
回到广州后,发现有一座乐园比较“废墟风”,有点自带暗黑滤镜,让一个人去游乐园这件事变得“合理”起来。
也许是上天见怜,抵达乐园不久,突然下起了暴雨,看湖面的倾盘大雨实拍就知道当时多么煽情。
网上很多KOL打卡之后都会故意在样张上添加滤镜,然而事实上,没必要,因为拍摄地方本来就很孤寂。
园区很安静,非常适合喜欢独处的人散步,当然,注意个人安全,不要做新闻头条“失联”的主角。
很少园区会给人一种随手一拍都是“抑郁”和“黯然神伤”的味道,包括游乐设备也披上一层浓浓的伤痛。
生锈单车堆积起来的壮观景象,无疑再为园区徒添几分淡淡的忧愁和唏嘘。
不愧名副其实的“暗黑系”乐园,和网上评价高度吻合。
不知道是不是阴雨天作祟,某些场景样张尤为阴森恐怖,仿佛在诉说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开始YY)。
一个人去乐园这种地方,不少建筑会让人联想起一些负面的东西,例如童话故事中巫婆正在房子中炼制着毒药。
一辆空荡荡的车、一张孤零零的长椅,仿佛又再影射和暗嘲。
有些场景似乎有一种西方科幻大片的既视感,整个世界的事物都在扭曲和变形。
遗憾地,前往园区的时候,摩天轮等很多娱乐设施已经被拆毁,连废址都没有了,不然还可以呈现更多惊栗和阴暗的画面,有别于乃至颠覆以往大众对游乐园的认知。
曾经在中分享过云湖游乐园被拆剩下一个摩天轮的感受,在蒲洲花园再次找到类似的感觉。
游乐园本来应该象征着童年美好回忆,理应一家大小,或者情侣,抑或是同学、朋友、同事聚会时候,承载着开开心心、欢欢乐乐的点滴的一个出游选择。
然而,一个人去的时候却有不一样的体会,也许,这世上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因为幸福并不是必然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离乡别井追寻梦想,减少和亲人的相处时间,换来了一些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成长经历。
刚开始北漂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走在上图所示的区域,周边的一切都很陌生,车流和人流在身边穿梭的时候尤为不安和惊恐,第一晚吃完晚饭匆匆赶回住宿的地方,躺在狭小的房间中,看不清未来却又充满着期待。
不久,和绝大部分北漂一样,为了节衣缩食,一个人搬家到草桥附近,那种辛酸和累,只要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懂。而且为了省那么一点钱,和房东、中介不停打交道,再内向的人也被迫不断向外界展现自己,不断和以往的内敛说再见。
在北京谁不想住在上班地方附近,谁不渴望节省通勤时间,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理想低头,找房子那段时间走到腿脚都剧痛无比,也依然没在公司附近住下来。
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离单位新址更近,每天多睡一会儿或者加班后回家更方便,住地下室也不介意,想靠近二环、三环,必须得付出一定代价。
如今回想起来也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勇敢和独立,也感激一路以来遇到的好人、好事、好际遇,有些房东还热情到开车邀笔者在北京几间不同的房子看,虽然最终也没有租下来。
以前总觉得一个人搬家很烦,而且路上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每次都是打仗、走难般的折磨,重复的打包、拆包、打包、拆包,一个地方没住多久,又得搬到另一个地方。
后来才发现,原来搬到另外一个城市更疯狂,考验更多。有不舍、有期待,有忐忑、有兴奋,从北方搬到南方,又是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饮食、交通、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全都要重新适应。
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切换了一下对租房子的要求,不求住在公司附近,不过,起码要在同一条地铁线路上,最终也如愿以偿,而且还离终点站相对比较近,有时候就算没位置坐,也不至于挤不上地铁。
之前和网友们也分享过在深圳找房子的一些经历,这次再分享另一件趣事,前几年在深圳找房子的时候,每次搭地铁经过上图红圈所示的区域附近,手机信号就会突然变成漫游,注意,是漫游状态,本来想在红圈区域找房子,一想到每天通勤都会有一定概率被强迫当作漫游流量或者通话费,果断放弃了。
在郑州打工生活的那段时间,搬家次数挺多的,可能是在北京、深圳累积了经验,知道什么房子才更适合自己,房租也相对没那么贵,可选择的余地也稍微多一点。
当时的郑州地铁没有此时那么多线路,所以每天通勤还得公交接驳地铁,尤其是刚开始找工作的阶段,特别累,加上中原地区的气候、天气和北京、深圳都有不同,需要慢慢找节奏。
在郑州搬了好几个区,发现每个区的饮食文化、商铺类型、建筑风格等都略有不同,有些地方会更加现代化一点,有些地方会更加淳朴和天然(不是落后,而是没有经过城市化改造那种亲近和舒服,让人很放松警戒心)。
和北京的中关村类似,别以为住在郑州地铁线靠近终点站的地方,或者附近有很多大学的地方,房租会降下去,相反,更贵,有时候还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顺便科普一下。
一个人搬家真的好累,每次搬完都总会在心里念叨着日后肯定不干类似的傻事,选房子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调研清楚再决定,然而,每过一段时间,相似的事情总会再次上演,主观和客观上各种问题让有些人不得不面对经常搬家的困扰。
也许只能在伤痛中偶尔微笑,在艰辛中学会苦中作乐,坐在新家的窗前,眺望远方,依稀还能够看到博物馆、江景或者树林,再看看身后比北京、深圳多了一点儿的活动空间,安慰着,生活似乎开始往某个预期的方向缓慢地改变着。
众所周知,孤独指数的最高一级就是......谁也不想体验那种可怕经历。
体验过前九级的读者们估计都已经意识到,为啥人要拼惨情?这年头不是拼幸福的时代吗?
别说一个人做手术,就算生病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也是凄惨无比的事情。
在学生时期寄宿生活,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生病时候那种无助和绝望,希望眼前的一切都是幻觉,明早醒来所有的厄运都会消散。碎碎念,如果刚才不喷蚊怕水就不会皮肤过敏,现在就不会难受......
北漂刚开始就病了,吃了药,发冷发热,还不敢告诉爸妈,躲在被窝中规划着,下一步找房子一定要找在几间社区医院、三甲医院附近的,就算预算不足暂时无法实现,公司填报医保大点和小点的时候,都得填公司或者住处附近的社区医院或者稍微有点名气的医院,起码爬也可以爬过去,人生病,尤其是大病的时候,迈一步都嫌多。
在外地打工的日子,也练就了一身求生本领,准确来说,是爱惜自己,毕竟身边已经没有其它人可以第一时间拯救自己。
以前在家,老是嫌弃爸妈唠叨,穿少一点没问题,反正爸妈兜底,独立生活之后,看到下雨或者气温急降,赶紧回住宿的地方拿伞、拿厚衣服,不能懒,不然一个人在外地生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广州人有一句口头禅,有头发谁会想做癞痢。
的确,一个人也可以吃自助餐,一个人也可以过节、过生日,一个人去旅游也没有问题,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一个人?
有些“奖项”并不是那么稀罕获得,有些“成就”最好一辈子都解锁不了,全球肯定有不少人早就已经达到“国际孤独等级表”的终极境界,然而,这些“独立”的“成长经历”,并不是充满着快乐和甜蜜。
长期处于单身的人或者当下只能一个人应对生活中大小琐事,不少并不是享受这种状态,那些独立、干练、孑然一身和潇洒自如不少都是被逼出来的求生本领和保护色,前阵子大病一场,在医院吊点滴的时候看到身边有成双成对的,也有形单影只的,尤其留意后者的行为举止,大多都是身不由己。
一个人被迫干几个人的工作,明明是天生爱情狂被训练成996的工作狂,家里买好了不少情侣装却始终没法为另一件的主人穿上,逛家私店不由自主盯着双人床和多人沙发陷入沉思,做饭、跑步、徒步、瑜伽......做运动的时候多希望身边有个伴。
一个人打扫卫生是无法模拟出两个人打扫卫生时候的情趣,一个人可以解决问题是能干,然而,两个人共同面对困境那种体验也不失浪漫和难忘。
以前看相亲节目,老是听到主持人强调,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意志力是最薄弱的,前任的所有缺点都不再那么地难堪和恶心,嘘寒问暖还瞬间变得温暖起来,然而,这才是最危险的,一定要在脆弱的时候守住底线。人未必要一直合群和依赖别人。
吊完针还要等几个小时核酸报告才能离开医院,身体还是不适,想赶紧回家睡觉都不行的感觉,终生难忘,崩溃落泪之际依靠在父母或者朋友的身上,人未必要保持离群和一味强调独立。
承认自己软弱是内心强大的一种。
不少人在独立生活时候学会自言自语,经常要面对和另一个自己和解,总会听到另一把声音在悄悄地灵魂拷问,其实只是自己选了一条错的路,却不得不一个人走完。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改变选择,也许会快乐些。
然而,这世上没有如果,坚信自己才是最懂自己的人,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现状可能不安、未如理想,按照别人的建议活下去可能更累、更不堪,心灵上折磨更严重。
因此,别人的公式未必适合自己,改变性格、重新选择,模仿别人的成功之路也未必可以一帆风顺。
若干年前,在北京看到了人生中第一场下雪,那时候感悟到:
沿着别人的脚印走过了最深积雪的那段路,之后需要靠自己经验和勇气找路并走下去,未必对,不过,不要后悔,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就应该笑着、坚定地走到终点。
You never know,just go with the flow.
Project S和本文并不是鼓吹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强大,只是想告诉伙伴们,一个人的信念可以有多坚定,同时,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值得信赖的人示弱,独立和依赖同样重要,离群和合群并不是矛盾体。